乾隆本来对秘密立储不以为然,直到经历了这件事才理解雍正的苦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清朝因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以并不像汉人王朝那样拥有嫡长子继承制,对于皇位的争夺可以说是空前激烈。皇太极即位初年是四大贝勒共同议政,顺治帝登基前则有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的针锋相对。康熙帝晚年为了争夺太子之位,更是爆发出了九子夺嫡的生死搏杀。最后的胜利者雍正帝为了杜绝这种情况,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不再公开立太子,而是秘密把立太子的诏书,放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待皇帝驾崩后由大臣取出,当众宣读,由谁来继承皇位。雍正帝就是用这种新的方法选择了乾隆皇帝。
不过,乾隆帝虽然是靠“秘密立储”方式登上的皇位,但他却对秘密立储一直不以为然。因为爱新觉罗·弘历自幼就深受其祖父康熙帝喜爱,康熙帝选择雍正说不定也有弘历的一份功劳。事实上,满朝文武乃至天下万民,朝野上下都知道康熙帝偏爱弘历,雍正帝更偏爱弘历,在“正大光明”匾后的名字一定是爱新觉罗·弘历。果然,雍正帝驾崩后,即位的正是弘历,也就是乾隆帝。
所以乾隆本人对秘密建储的制度是不以为然的,但既然是父皇的创举,自己自然不好公然驳父皇的面子,所以刚刚即位的第二年,乾隆就当着诸位大臣的面,把亲手书写好的诏书放到了“正大光明”的匾额后面。可惜这个谜底并没有在乾隆驾崩后才公开——因为乾隆立下的太子,在两年后就夭折了。乾隆三年,当时刚刚八岁的皇次子永琏一病不起,几天后就夭折了。乾隆帝十分悲痛,情难自已,他命人把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的密旨取出,正是立永琏为太子。乾隆虽然悲痛,但太子还是要立的,于是他有一次亲手写好新的太子人选,再次藏到了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后。
结果,乾隆十二年的时候,皇七子永琮死于出痘,乾隆第二次秘密立的太子又夭折了。这一次,乾隆更加悲痛,也说出了自己立储的思路:自顺治入关以来,康熙、雍正、乾隆,都不是皇后嫡子继承大统,乾隆心有不甘,想要行先人为竟之事,让嫡子继承皇位。而之前不幸早逝的永琏、永琮,都是乾隆元配皇后富察氏的嫡子。也就是说,虽说是秘密立储,可乾隆出于与富察皇后的深厚感情,只会选择皇后嫡子,实际上走的还是嫡长子这套老路。
按理说,乾隆朝的秘密立储本不应该有什么悬念,但没想到的是,就在皇七子死后不久,悲伤过度的富察皇后一病不起,不久感染伤寒,就此撒手人寰。乾隆帝悲伤无比,甚至直到乾隆87岁的时候,还回忆70年前青年时与孝贤纯皇后的美好爱情,写下了“宪书登寿八旬七,青邸成婚七十年”的诗句。对于富察家的亲人,乾隆也是赏赐封赏远远超出常制。孝贤纯皇后的弟弟傅恒死后追封郡王,是清朝除了开国时少有的异姓王。傅恒之子福康安更是乾隆宠臣,被封为贝子,是第一个宗室之外,活着被封为如此显爵的人,死后也被追封为郡王。
孝贤纯皇后的死,对乾隆来说是悲剧,可对他的儿子们来说却是天大的喜剧。因为富察皇后死了,意味着乾隆再没有嫡子了,那么其他皇子的机会就来了。这其中,最喜形于色的就是皇长子永璜。没有嫡子了,按顺序就应该是他这个长子了。与他同样明显露出喜悦之情的还有皇三子永璋。但他们开心的太早了,忘了还沉浸在巨大悲伤中的乾隆帝,他暴跳如雷,指着两人的鼻子大骂他们,表示二人决没有立储资格。
也正是孝贤纯皇后的去世,让乾隆帝明白了父亲雍正是在怎么样一种局面下成功登基,所以才会选择秘密立储这种方式。自己尚且春秋鼎盛,儿子们就已经跃跃欲试了,等自己年老了,怕不是要流血冲突。所以,乾隆后来警告文武百官,不要上书立皇太子,如果有人敢上书,那就是离间父子、惑乱国家,一定严惩不贷!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