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报:人生的喜怒哀乐皆融于跳动的色彩与符号之间|6月沪京展览推荐
界面新闻记者 | 尹清露 林子人
界面新闻编辑 | 林子人
【上海】
(资料图片)
神奇东方——江上越个展
展览时间:6月9日-7月24日
展览地点:昊美术馆三楼·展厅二
门票:30-50元
1978年,批评家爱德华·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东方”是欧洲为了确立自我构建出来的他者,“东方主义”因此是西方人对东方人进行文化控制的方式,旨在突出西方文化的优越性。这种建构与论述与东方的真实面貌几乎毫无关系,但这种论述的框架的笼罩性之强,甚至能在东方内部造成自我奇观化。
江上越1994年生于日本,作为一位年幼时在欧美长大,在德国及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均有留学经历的日本当代艺术家,她在丰富的海外经历中形成了自己对东方主义的强烈批判。个展“神奇东方”是江上越“东方主义三部曲”中的序曲,她以“面具”为媒介,探讨外界对东方的想象与误读。她的作品中出现了三星堆人面像、图坦卡蒙面具、2000年流行于日本的香港武侠电影人物(这些电影伴随着她成长)等视觉形象,它们被五颜六色的线条勾勒出来,以反映艺术家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碰撞中的个体经验与反思。
(同期展出的还有“你和我,保持凝视”“宋陵:’我也开始有欲望了’”“池磊:天真无邪”。)
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
展览时间:6月20日-10月8日
展览地点:上海博物馆·第一展览厅
门票:免费(需预约)
继2022年的“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开篇之作“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之后,上海博物馆推出该系列的第二展 “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展览聚焦距今5800年到4300年的长江下游地区,以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的文明第一个发展高峰中最伟大的成就,以考古实证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史。本次展览展品汇聚全国19家博物馆、考古机构珍藏的出土文物358件,其中90%以上为珍贵文物,1/3以上为首次亮相的最新考古成果。展览从古国、稻作、手工业和玉器四大板块入手,将带领观众领略长江下游史前文化艺术的魅力。
考古资料证明,距今6000年前后的中国正处于文化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期。人类在迁徙、交往中产生文化间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加速了社会复杂化进程。距今5800年,在长江下游流域的一些聚落群中首次出现了超大面积的中心性聚落,在居民人口数量、结构设施、大型建筑及高规格墓葬等诸多方面,处处体现着权力阶层对大量财富、资源的把持。聚落群之间相互竞争,不断整合扩张,社会步入“古国时代”。5300年前良渚文化最终强势崛起,覆盖长江下游大部分区域,并在浙江余杭规划建造了核心都邑——良渚古城,形成以稻作农业为基础、玉为政治纽带,标识着权力与信仰的独特文明。
中国人对玉的热爱与良渚文明遥相呼应——良渚文化是典型的玉器文明,他们用玉来划分等级、区别身份、显示权力,创造了琮、璧、钺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玉礼器及其背后的礼仪系统,最终形成了一套不同阶层人群的用玉制度和社会规范。本次展览将展出出土于反山王陵的良渚“三大神器”——“琮王”、“钺王”和玉权杖,令观众一睹良渚文化精湛的玉器雕刻工艺。另外,观众还将看到人首陶瓶、双层镂孔花瓣足陶壶等新时期时代陶器精品以及石制农具,了解崧泽·良渚文化的水稻生产、耕作模式和手工业发展。
(同期展出的特别展览还有“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
六百年之巨匠:来自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的杰作
展览时间:6月22日-11月12日
展览地点:浦东美术馆·二楼
门票:130元-280元
“六百年之巨匠”是浦东美术馆首个纯绘画展,也是西班牙提森-博内米萨博物馆建馆以来的首次大型国际展览,展出作品均为首次来到中国。展览集合了70幅来自近70位艺术大师的真迹,包括拉斐尔、彼得·保罗·鲁本斯、爱德华·马奈、文森特·梵高、瓦西里·康定斯基、马克·夏加尔、乔治亚·欧姬芙、安德鲁·怀斯等。展览按照时间线索,展示了15-20世纪西方艺术的发展脉络,涵盖了诸多重要的艺术流派,包括文艺复兴、风格主义、巴洛克、洛可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俄罗斯先锋派、美国现代主义、不定形艺术、波普艺术、美国现实主义等。
多件提森博物馆馆藏珍品将在本次展览中与观众见面:拉斐尔《年轻男子肖像》有着柔和的主色调以及精美的光线效果;巴洛克时期的代表性人物鲁本斯的《维纳斯和丘比特》完美展现了艺术家叙事性绘画中的丰盈之美;威尼斯城市景观画的杰出代表卡纳莱托的《从威尼斯圣维奥眺望大运河》,通过高视角精准描绘了威尼斯的城市地标与生活细节;后印象派大师文森特·梵高在《阿尔勒的装卸工》中放弃了点彩派与印象派的画法,以强烈的色彩取而代之;现代主义绘画之父爱德华·马奈在《女骑士》中描绘了一位身穿黑衣、英姿飒爽的女骑士,19世纪巴黎现代女性形象生动传神。
本次展览在展陈设计上重点向观众剖析了西方艺术史的变迁过程。展厅入口处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示了与展出作品相对应的艺术发展进程——以文艺复兴为起点,呈现各大绘画流派的简介及其演进,帮助观众从不同角度了解西方艺术。重点佳作辅以精心设计的场景布局,通过截取、放大展品关键元素与细节的形式,展开详尽的补充说明。
(同期展出的还有“时间的轮廓: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大洋洲艺术与传承”“刘香成 镜头·时代·人”。)
现代主义漫步: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馆藏展
展览时间:6月22日-10月8日
展览地点:UCCA Edge
门票:118-200元
“现代主义漫步: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馆藏展”从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的珍藏中挑选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保罗·克利(1879-1940)、亨利·马蒂斯(1869-1954)、阿尔伯托·贾科梅蒂(1901-1966)、保罗·塞尚(1839-1906)、乔治·布拉克(1882-1963)这六位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巨匠的近百件代表性作品。这些展品涵盖绘画、雕塑、剪纸等多元媒介,皆为首次在中国展出。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是柏林国家博物馆联盟成员,也是欧洲领先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其馆藏来源于德国传奇艺术经销商、收藏家海因兹·博古睿(1914-2007)的个人收藏。
展览名称的寓意是,通过展示上述六位艺术家的近百件作品,令观众犹如置身于20世纪现代艺术史中漫步,体会现代主义的多元性与变革。本次展览是博古睿美术馆馆藏国际巡展的第三站,与此前的东京站和大阪站不同的是,展览没有按照主题或艺术家设置章节,而是严格依照作品的创作时间顺序呈现,意在为观众梳理六位艺术家创作脉络的渊源与彼此间的影响,勾勒出欧洲20世纪上半叶的艺术图景。展览还针对六位艺术家各时期的创作实践,辅以“情境式”的介绍,引领观众熟悉艺术家亲历的艺术运动与重大历史事件,感受时代动荡对他们创作的深远影响,以及了解博古睿身为逃离纳粹的德国犹太人的时代背景。
【北京】
首届JINGPHOTO北京影像艺术博览会
展览时间:6月22日-6月25日
展览地点:北京798艺术区悦·美术馆
门票:早鸟票 60元、现场票 100元
摄影是一个诞生时间较晚,普及度却最广的艺术门类,从1839年诞生至今,摄影艺术经历了技术的迭代与观念的更新,拥有了功能性和艺术性的双重属性,这也让它面临着深刻的时代新挑战——在今天,我们如何建立更良好的摄影艺术生态?
作为北京地区首个专注于当代影像的艺博会,首届北京影像艺术博览会(简称“JINGPHOTO”)关注的正是这一问题。6月22日至25日,博览会将在北京798艺术区悦·美术馆和中国当代艺术档案馆举行,共设立“画廊单元”“特别邀请展”“论坛单元”“出版单元”四个板块。同时,JINGPHOTO将与X-SPACE富士影像共享空间合作,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国际摄影季,携手三影堂、新氧艺O2art等近50家参展机构与数百位艺术家,共同填补北京乃至华北地区影像艺术博览会的空白。在邀请艺术家方面,国外摄影艺术家包括森山大道、爱德华·韦斯顿与约瑟夫·卡什等,国内艺术家则包括黄晓亮、王兵、丛峰、李舜等。
值得一提的是,论坛单元将会从实践、收藏、出版、教育四个维度进行讨论,积极促进艺术行业与更多领域的交流合作。研讨主题包括“从画笔到相机:图像的自为和变动”“新锐与突围:中国影像艺术新观察”“困境与机遇:摄影出版的现状与未来”等。
刘刚个展——无尽之光
展览时间:6月8日-6月26日
展览地点:WishinART愿景艺术中心
门票:免费
“无尽之光”是刘刚的最新个展,展示了艺术家自2022年以来创作的26件抽象绘画作品。刘刚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国内最早从事抽象绘画创作的艺术家之一,刘刚的创作始终在探索材料的可能性,比如在宣纸上将带有东方色彩的水性颜料和带有西方文化印记的油性材料共融,或者借助水性颜料的湿度和在不同纸张上的附着力,从而为观者呈现出特殊的观感。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艺术家,刘刚因为敏感于创作被展览和观众影响,曾在90年代后期一度停止了创作。40岁后,刘刚开始对中国绘画产生兴趣,并发现了其中蕴含的无法言说的美,以及不为了某个既定目标而画的自由。抽象画往往被认为与真实相距甚远,但是对于刘刚来说,他选择抽象绘画正是为了达到“真实”。在他的回忆中,父亲曾在南京大学教古汉语,也像很多老一辈学者那样,在历史的浪潮中噤若寒蝉,这让少年时期的刘刚长期处于惊慌的状态,从小就学会了“撒谎”。这让他反思:言语的真实和虚假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界限?在抽象绘画中人会产生种种情绪,进而体现出每个个体的“真”。
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
展览时间:6月8日-6月26日
展览地点:墨斋画廊
门票:免费
墨斋画廊由三位斯坦福大学校友创立——商学院的余国梁(Craig Yee)、雷澄泉(Chris Reynolds),以及艺术史学家林似竹(Britta Erickson)。他们创立墨斋的初衷来源于一个简单的洞察:水墨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却往往在全球艺术中缺席。在三位创始人看来,水墨不仅是一种媒介,还是一种丰富而复杂的艺术语言,表达着中国和东亚文明的世界观。
墨斋画廊一直在研究和记录文革后重要水墨艺术家的实践。在成立十周年之际,画廊以特展的形式分享过往十年的洞见,由12位艺术家的独立个展组成。一些艺术家保留传承了水墨语言的特质,并创作出当代作品,比如画家李津采用传统的人物和肖像画来捕捉当下的集体社会意识;也有人采用“解构”的艺术策略,如艺术家杨诘苍的《千层墨》就将书法简化为一种日常修行——墨的层层覆盖。第三种艺术策略是“重构”,比如画家陈海燕将传统的文人绘画元素——绘画、书法、写作和篆刻——转移到了她所熟悉的木刻媒介中。水墨艺术的本质核心是什么?它在当代艺术中拥有怎样的潜力?相信此次展览可以为观众带来丰富的答案。
欢乐颂:吉莲·艾尔斯&约翰·麦克林
展览时间:6月16日-7月23日
展览地点:偏锋画廊,北京市798艺术区2号路B-11
门票:免费
“欢乐颂:吉莲·艾尔斯 & 约翰·麦克林”是偏锋画廊的最新个展,将呈现两位已故艺术家在创作生涯中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对于国内观众来说,吉莲·艾尔斯或许是个陌生的名字,但她是全球最重要的女性抽象艺术家之一,因其抽象绘画和版画中丰富强烈的色彩而著称。1960年,艾尔斯作为唯一一位女性艺术家,跻身英国战后最重要的艺术展览“境况:英国抽象艺术家”,并在1978年成为英国各大艺术学院聘用的第一位女性绘画系主任。
艾尔斯与约翰·麦克是至交,同在温彻斯特艺术学院任教多年,并为抽象绘画加入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艾尔斯蔑视彼时英国艺术界的主流趋势,相比于“冷抽象”,她更喜欢毕加索和马蒂斯的鲜活生命力,创作方法也与20世纪50年代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运动相关的“行动绘画”更亲近。
色彩同样也是约翰·麦克林的绘画根基,他被西方世界称为“伟大的色彩艺术家”,认为作品中的抽象元素存在着一种情感维度,通过无意识地作画,便可以传达出一定的叙事性。观看两位艺术家的画作,就像是聆听贝多芬为席勒的诗词所谱就的四重弦乐《欢乐颂》,人生的喜怒哀乐皆融于跳动的色彩与符号之间,这也是本次展览标题的由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