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三牛”精神 助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_每日看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拓荒牛”创新、“老黄牛”奋斗、“孺子牛”服务,他努力践行“三牛”精神,将从事的计量检测专业与工业机器人质量提升相结合,以“理工男”特有的勤勉、专业、执着为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提供质量服务“增值链”,同时也创造属于他自身以及团队的“成长价值链”。在“测得出才造得出,测得准才造得精”的信念指引下,面对国内工业机器人检测评估系统缺失的现状,1990年出生的王直荣成立了“工业机器人产业计量团队”,自主研发“工业机器人先进测量和校准系统”,组建国内第一家通过CMA资质认定和CNAS实验室认可的工业机器人测试实验室,为常州市乃至江苏省工业机器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极大地增强地方工业机器人产业在全国的话语权。
王直荣是浙江大学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博士研究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2016年8月,他开始牵头组建机器人产业计量团队,着手筹建机器人检测实验室,学习机器人检测的相关标准和操作技能。
国标12642规定了检测机器人性能的14个参数指标,而机器人检测团队就像机器人医生一样对机器人进行“体检”,并为其“开方治病“。
第一次涉足机器人检测领域,团队人员心里都没有底,第一次去杭州参加机器人性能测量培训时各种专业术语让他们感觉云里雾里,但回到单位之后,大家每天泡在实验室,对照着标准对机器人进行检测,在检测的实践中再反复深入理解标准,遇到不懂的地方也及时向专家老师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王直荣团队自主研发“工业机器人先进测量和校准系统”,并组建国内第一家通过CMA资质认定和CNAS实验室认可的工业机器人测试实验室。
面对成就,王直荣及其团队都很清楚:机器人检测实验室只是第一步,这距离机器人全产业链、全溯源链、全生命周期的计量测试的要求还很远。机器人产业链上游有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产业、中游是机器人研发生产、下游包括机器人集成应用,这些产业到底有哪些计量测试需求,团队刚开始一点不清楚,必须深入进行产业调研。
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机器人团队联合中国计量院、浙江大学调研了省内外近30家机器人整机及零部件研发生产企业、科研院所。调研发现,由于缺少关键参数的测量装备和方法,国内相应标准的不健全,机器人的高质量发展严重受到阻碍。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先后成功申报江苏省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江苏省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江苏省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智能机器人安全及可靠性)、江苏省智能机器人专用计量技术委员会,申报的国家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被列入常州市委市政府“532”重点发展战略项目,已经获批筹建。
截至目前,团队承担 “工业机器人整机性能测量及校准评估系统的研发”、“工业机器人动力学参数辨识及优化系统的研发”等机器人检测科研项目10余项,参与制定4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2项),发表论文7篇(其中:SCI论文4篇、EI论文1篇)、申请机器人领域发明专利8项(其中:2022年以来已授权发明专利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
“我们做的工作都应该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客户需要开展,否则就没有价值。”王直荣说。取得机器人检测资质以来,他带领团队为500余家机器人客户提供检测评估服务,检测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2000余台,覆盖全国8个省(市)。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他不仅按照国家标准为工业机器人进行性能测量,而且按照工业机器人性能状况提供故障诊断服务,为新研发各类机器人产品提供定制检测方案。为了给产业提供更好的计量测试服务,王直荣以机器人产业为试点,创新“1+N”集计量、标准、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产业服务模式,上线运行的“常州质量码”小程序,获得“2022年度国务院督导激励”。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王直荣一直活跃在各类志愿者活动中。抗疫期间,他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下沉一线进社区,冲在抗疫的第一线,承担健康码核查、抗疫物资搬运等工作,此外他积极参加各类组织举办的志愿讲课、福利院志愿劳动等工作,尽其所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王直荣坚定地说,作为党员,使命在肩,只要哪里有需要,便全力以赴去哪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毕俊星
校对 王菲
关键词: